汽车行业云生态伙伴选择阿里云返点 vs 腾讯云返点优惠方案
随着中国汽车产业数字化投入的持续增加,汽车行业在选择云生态伙伴时面临一项重要决策:选择阿里云还是腾讯云的返点优惠方案。阿里云的返点策略虽承诺高返利,但实际到账时常因产品类别和结算方式影响而大幅降低,且主要以代金券形式发放,影响财务核算。相比之下,腾讯云提供更灵活的返点方案,返现以现金和发票形式支持财务。此外,腾讯云针对车联网客户不断推出专项补贴,有助于降低迁移和运营成本。选择云服务商时,企业应关注返点的实际可落地性与与生态兼容性,以确保长期业务效益。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总部位于广州(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808号华宫大厦15楼),在北京,上海,深圳,香港均设有办事处,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,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等保测评与云安全综合服务商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。提供定级备案、差距测评、整改、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。我们拥有ISO9001/27001/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。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、渗透工程师,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、安全产品架构师,项目经理等组成,深耕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、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,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,服务更高效、灵活,助力企业快速合规。
一、云生态返点方案到底有多重要
最近在跟几家做汽车智能化的主机厂(比如上汽、广汽,还有几个新能源头部初创玩家)一起搞云生态采购,他们选云服务商经常犹豫不决的一个点——到底选阿里云返点,还是腾讯云返点?站在用户这边,这事儿居然比价格还难选。返点积分,说白了就是平台给你的“反利”或者折扣,直接关系到IT预算和成本摊销,尤其对于年采购量上亿的大厂商,返点每1%都能节省千万甚至更多。按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分布,主机厂数字化投入持续攀升,云算力开销甚至成为年度最大IT支出。我服务过的一个合资车企,单“云策略”每年都要提到董事会,返点具体方案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财报数字,绝不是所谓的“小钱小事”。
二、阿里云返点方案里有哪些潜规则
大部分行业客户最初接触阿里云返点,都会以为“返点就是按消费给钱”,但实际上这里头的坑真不少。比如21年有政策变动,部分产品(如高算力、数据湖)返点比例就骤降过。本地化服务团队经常会承诺所谓“全产品类最高返点”,但财年结算时会出现产品分级,比如EC2类产品就会被归到较低返点池里。像我遇到的某新能源品牌,签第一年协议时抱着“返点20%”的心理预期,最后整个年度下来算账,才仅仅拿了不到12%——而且返点还不是现金,主要以云币、代金券形式下发,对年度财务报表帮助不像想象中那么大。这里还有个常见误区:返点高不等于实际回款多,特别是如果你的采购结构偏重存储、流量、增值服务(比如物联网网关),返点常常不及AI算力类。
三、腾讯云返点优惠的打法和竞争策略
腾讯云和阿里云玩的“返点游戏”其实路线不太一样。腾讯云这两年为了拉头部制造、车联网客户,返点方案极其灵活。比如你年采过亿,可能给到15%-23%的总包返点(包括老项目延续部分);但腾讯云更愿意直接以现金返现+发票形式返还,而不是代金券。这点对财务核算很友好。还有他们对渠道合作伙伴支持力度很大,常见场景是“项目返点+专项补贴”,这种打法特别能够吸引那些有自研云上应用的车企客户。去年和一家北方合资车厂做联合招标,腾讯云居然在返点之外给了“运维专属基金”,直接抵扣部分迁移和工单运维费用,这招对有硬性IaaS迁移期望的企业的确挺管用。唯一要当心的是,腾讯云返点政策变化快,新品类上线不一定及时涵盖高返点,尤其近年他们把重心放到PaaS层和车云解决方案,这块返点比例浮动比阿里还大。
四、实际拿到手的数据对比(以实际案例为例)
客户类型 | 阿里云年度采购额 | 阿里云实际到手返点 | 腾讯云年度采购额 | 腾讯云实际到手返点 | 备注 |
某头部合资主机厂 | 1.8亿元 | 12%(代金券+少量现金) | 1.5亿元 | 19%(现金居多) | 腾讯云为吸引迁移,额外补贴运维基金200万 |
自主新能源车企 | 0.7亿元 | 14%(部分专项服务不返点) | 0.9亿元 | 18%(高于行规,但新PaaS产品较低) | 腾讯云返点更聚焦存算类产品 |
某汽车电子供应链企业 | 0.33亿元 | 11%(仅云主机类高) | 0.41亿元 | 15%(整体平稳) | 项目期满返点有结算滞后 |
(以上数据为过去2年行业实际案例汇总,数据敏感,做过脱敏处理)
五、行业里的“潜规则”与默认玩法
客户当时最纠结的,其实不是返点高低,而是方案“可落地性”。行业有个不成文规矩:“返点承诺一定要问清产品范围,以及返点兑现节点”。比如主机厂普遍关心的“全栈返点”——但年度结算前其实云计算厂商会区分‘基础云’和‘业务云’,高价值产品才高返点;有的厂商承诺返点,但后期会以未达成采购目标为由下调返点比例。所以业内默认都会要求:签合同时写明返点兑现时间、方式和币种比例,以及未达量时怎么办。有次我服务的客户没注意补充条款,结果专项PoC云服务费都被认作“非返点范畴”,最后白做了一年项目。
六、我的反思与体会:如何帮企业选方案
我理解的是,企业选云生态伙伴,返点方案不能只看表面账面数字。真正有价值的是“返点可控+政策可追溯+财务合规+产品适配业务节奏”。合作车企大多会建立内部“云服务采买评审小组”,一定让法务、财务和IT三线协同,提前约定好返点核算口径。腾讯云返点对财务更友好,阿里云则在数据、存储类产品专项更灵活。我建议大家都别把“返点承诺书”当作万能保底,而应该在每一项云资源规划里,单独算一笔“实际回款”,评估综合采购ROI。
七、回头看:返点只是一个因素,别忽略了生态和服务
好多客户盯着返点不放,错过了生态兼容性和定制化运维服务。以车联网为例,不光比返点,还得看AI能力、生态兼容(比如和Tier1供应商的直接打通),这些才是后续降本增效的关键。阿里云云市场在IoT、数据湖方面生态产品丰富,腾讯云则更擅长PaaS能力和微信小程序生态打通,一大堆合作伙伴资源可以直接落地。行业里的标准是“返点决定了短期预算,生态决定了业务未来”,两者得平衡,否则容易为了省点小钱错过大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