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行业云生态伙伴选阿里云返点 vs 腾讯云返点,专属价更优
在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,云服务采购成为关键因素。客户在选择阿里云或腾讯云时,关注的核心问题常常是返点计算方式。其中,阿里云的“专属价”机制能够提供更低的起始价格,虽然其返点仅为1-3%,但长期来看更具经济性。而腾讯云虽然提供较高的返点(5-12%),但其产品单价普遍较高,最终成本未必低廉。行业趋势显示,客户更倾向于长期可控的“专属价”方案,而非短期的高返点策略。整体来看,阿里云的专属价在成本透明度和实用性上更具优势,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用户的首选。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总部位于广州(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808号华宫大厦15楼),在北京,上海,深圳,香港均设有办事处,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,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等保测评与云安全综合服务商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。提供定级备案、差距测评、整改、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。我们拥有ISO9001/27001/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。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、渗透工程师,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、安全产品架构师,项目经理等组成,深耕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、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,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,服务更高效、灵活,助力企业快速合规。
一、阿里云返点VS腾讯云返点,行业客户关注在哪儿?
这两年碰到做汽车行业数字化转型,云服务采购成了主战场。像吉利、长安、理想、蔚来这些主机厂以及整车Tier1供应商,选云平台第一个问题都是“这个返点到底怎么算?”阿里云跟腾讯云在返点政策上经常在PK,同样200万的采购,能有5-8%的返点差别,一年就是几万块。而且,各家返点方式、应用场景还不一样,比如阿里喜欢以“专属价”装包,腾讯则愿意通过合作伙伴返点灵活。客户问我:返点重要还是专属价更优?其实大多时候,返点只是一时,真正的“专属价”才决定长期成本。
二、专属价其实意味着“底价”,返点只是表象
客户经常有个误区,觉得返点高的就一定便宜。其实不是。阿里云的“专属价”,本质是直接按客户量身核价,把云产品打包到一个很低的起点,返点可能表面低(比如1-2%),但专属价已经下探到底,长期订单或大客户项目反而更实惠。腾讯云往往走的是合作伙伴返点高的策略,市场上有过10%以上返点的案例,但本身产品清单单价并不算低,返点得再经过渠道分配,到客户手上已经不如专属价透明。在为某汽车电子头部做云迁移时,对比完专属价方案和返点方案,他们很快选了阿里云专属价,算下来年化总成本每年便宜10多万。
三、汽车行业云生态的返点机制对比
从我自己摸过的订单和同圈子朋友聊的行业报价来看,现阶段中国主流汽车企业采购云,最关心的是“长期可控”,而不是“返点高低带来一次性便宜”。这两家的返点套路,出发点不同。腾讯云往往奔着渠道生态,返点高、市场灵活,但大单未必能到底价。阿里云则更像传统IT大客户打法,专属价核价彻底,剩下返点其实吸引经销商居多。汽车行业的采购常态见下表:
云厂商 | 返点区间 | 是否专属价 | 大单客户场景 |
阿里云 | 1%~3% | 有,极低底价 | 主机厂、Tier1,本地专属资源池采购 |
腾讯云 | 5%~12%(部分更高) | 较少,下沉为主 | 营销渠道/供应链公司狠抓返点 |
公开资料来看,2023年云厂商整体利润压缩,返点空间也越来越透明,不少主机厂都开始要求核价+专属价而非单看返点,大客户“议价权”明显提升。
四、客户最纠结的点在哪?风险和实操的真问题
最头疼的其实是预算弹性和实际落地。今年遇到一单新能源车企,预算极紧,最开始想“走高返点来压缩成本”,但核算完才发现返点其实慢、流程多、计提时间很长;反而阿里云专属价一口价到位,合同还送监控代维。再说,返点高的那条路,经常需要让合作伙伴搭资源、垫资,最后要么变相涨价、要么掉服务。所以虽然有返点诱惑,大家还是越来越多问“能不能直接专属价、可预期的收费模式”,而不是一味纠结返点数字。
五、行业公开标准、惯例参考
其实云服务市场早有风向。《Gartner中国云基础设施市场报告2023》就点明:大客户普遍追求“可预测的价格条款”(predictable pricing),而非豹子头式的返点机制——越大的项目,反而越不依赖返点,直接谈定制化价和资源池才是王道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2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商TOP5里客户平均返点已降到3.7%左右,远低于过去5年平均的7%,专属半定制价的单子上升。比如比亚迪2023年新能源云平台采购,听说最终专属价实际比标价低了30%以上。
六、我的体会和一些反思
有时候客户太在意返点数字,反而忽略了整体项目成本、交付灵活度和透明度。作为一线服务商,经常要和采购、IT、业务多部门周旋,帮他们算总成本,做长期部署方案评估。行业普遍认同的经验是:如果你是大客户,选阿里云的专属价不光算钱更稳,售后资源和生态服务也更匹配。返点虽好看,但变数多、到账慢,关键时候反倒掉链子。云厂商本身越来越喜欢直给底价模式,返点玩法只适合腰部客户和分销渠道。
现实中其实很少有客户拍脑门只看返点,懂行的都在谋全局。我理解的是,未来几年“专属价更优、返点适度”会是主流趋势。说到底,还是得站在用户的角度算明账、选对云,行业里没有永远的便宜,只有阶段性的契合和能否长期合作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