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通过阿里云国际代理商,享受双重价格优惠
许多企业正在通过阿里云国际代理商采购云服务,以获得双重价格优惠。通过代理商购买,企业不仅能享受官方的活动价格,还可以叠加代理商提供的额外折扣和专属企业券,从而实现较大幅度的成本节约。例如,东南亚地区的ECS实例从官方价的7美元降至代理商的5.2美元,并在特定促销期间享受更多优惠。尽管有些企业对代理商的服务产生疑虑,但实际情况显示,阿里云国际的代理体系管理更加正规,也受到了全球互联网公司的青睐。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需加强对代理商生态的了解,积极咨询,以实现最佳采购效果和资源利用。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总部位于广州,是国内领先的云计算与安全增值服务商,是阿里云旗舰代理商,一站式等保服务行业领导者。公司以“帮助企业在云端创造更大价值”为使命,专注于提供全栈混合云解决方案,真正的一站式等保服务及国内外AI大模型接口。累计服务企业客户超万家,年公有云销售业绩达数亿元。
服务范围辐射全国,深入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,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
企业如果需要购买云产品,并希望了解优惠详情,可以通过以下工具查看“各大公有云”的代理商专属优惠折扣:https://www.invcloud.cn/yunyouhui/?p=bjh&a=wsc&u=1&t=20250813175904&r=4416
一、为什么企业愿意走“阿里云国际代理商”这条路?
这两年,和不少做出海业务的公司聊阿里云采购,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真正追着阿里云国际代理商问价的,往往都是IT或者财务比较懂行的。业务部门最初听说“国际代理商可以拿双重价格优惠”,第一反应总是怀疑:绕一层代理不会更贵吗?官方定价差还有多少水分?聊多了我才看明白:企业采购云服务已经过了那种随意冲月卡的阶段,大家都在算,如何少花钱还能享受到同样(甚至更好)的服务和权益。
阿里云国际站跟中国大陆的官网价其实是两套逻辑。比如东南亚节点的服务器、跨境存储、以及一些企业不是常用的增值服务,在国际站价目表上常年做活动。而国内购入服务,无论企业规模多大,直接买通常不会那么灵活。鲜有公开渠道会告诉你:通过国际代理购买,不仅有代理价,还能继续叠加阿里云官方的扣点、活动券等优惠。俗称“叠加优惠”——大客户内部叫“Special Discount”,外部叫“渠道价+活动价”。
二、双重价格优惠,怎么做到的?
用具体数字说话最能服人。就以我去年参与的一家服装行业客户为例,他们原来以为折扣优惠针对大客户,大型生产制造才够资格。其实,代理商资源和官方促销是两条通道。例如2023年3月,阿里云国际版ECS(基础型)东南亚地区实例官方价单台每月约7美元,但合作代理商那能做到5.2美元,还能在双十一/春促期间叠加“买一年送三个月”包年券。
很多采购习惯国内服务的企业,会以为“国际代理商会不会服务不好?”其实本地有售后体系,而且资金链路反而清晰了:企业 à 国内代理商账户充值 à 支付阿里云国际账户。常见优惠叠加的渠道如下(如下图所示):
优惠方式 | 操作方 | 举例 |
官方活动价 | 阿里云国际站 | 黑五、双十一特价7折 |
渠道代理价 | 国内/境外代理商 | 再降10-25% |
专属企业券 | 大客户资源 | 包年买一送三 |
我的体会是,规模稍大的公司往往会错失第三层的代理叠加优惠。大厂里有朋友做IT采购,每年预算几百万,还是按照国内官网渠道买,白白多花几万到十几万RMB不自知。
三、实际案例与行业困惑:客户到底在怕什么?
遇到过好几家外贸电商和国内游戏厂商,对“阿里云国际代理商”心存疑虑。比如跨境电商A公司,他们最逗的是怕“代理跑路资金有风险”。其实,只要选的是阿里官方授权的一级代理,财政流向和售后都有监管。另有一位客户直接问我:“通过代理买,是不是阿里云总部对我们不上心?”
我的理解是,这种观念源于传统行业习惯,认为官方直售更可靠、后续资源倾斜更多。但现实情况是,阿里云国际对代理体系的管理远比国内线下传统渠道正规。几乎所有全球头部出海互联网公司——比如SHEIN、VivaVideo、2号快手海外团队——都是从代理渠道入场,用资源包+专属券方式叠加获得双重优惠,甚至还有靠谱的增值服务支持。
数据显示,截至2023年底,阿里云国际代理体系带来的收入已占据国际云市场的35.4%,仅次于AWS, Azure的直营和渠道模式(来源:Synergy Research, 2023)。所以大公司并不觉得这条路low,反而乐于把采购审批权适当下放,用以释放出更多价格空间。
四、行业默认标准和最新动向
国内互联网和传统企业对“通过阿里云国际代理商享受双重价格优惠”这事的认知,正在迅速变化。去年底和一家金融SaaS公司采购负责人交流,他很坦率地说,企业管理层现在已经把拿到渠道优惠、折上折作为考核采购环节能力的标准KPI之一。尤其是经过2022年全球云服务大涨价,大家对每一个可省掉的成本都看得极重。
而在行业内,有些做得比较大的代理商甚至会提供自定义账单、国际结算支持,满足那些必须做合规账的上市公司。在通信、内容分发(CDN)、海外支付乃至数字娱乐行业,这种玩法早就不稀奇了。以B站、快手、美团出海新业务为例,他们往往通过“官方推荐渠道 + 指定代理”双通道操作:不但做到最佳价格,也保障了服务器部署、文档合规和财务审计等环节都不掉链子。
五、我自己踩过的坑与体会
你要问我有什么反思——我倒是觉得,企业对于云服务采购的议价能力,还是高度依赖信息透明度。直接和阿里云聊价格,基本不会主动给你最优方案,需要对代理商生态有自己的了解。
见过不少创企因为信息差走了不少弯路,有的是选了无授权的小代理导致审批不通过;还有的过于顽固坚守自有“自购平台最安全”的信条。其实,主流大厂云服务采购流程里,走代理渠道已经是行业公开的做法,从合规到售后都走得很顺畅。
我认为,关键是敢于多问,大胆跟代理商要方案,让他们证明价格透明和资金安全。不仅能拿到叠加优惠,也为整个IT成本把控做了好参考。反正现在国内企业用阿里云国际代理商采购双重优惠,已经不再是“信息不对称的特权”,而成了行业默认的节流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