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突破阿里云渠道代理返点的瓶颈,代理商需从“被动续约”转向“主动增量”。依据调研,主动型代理商通过捆绑高附加值产品与创新产品,显著提升返点收入。为此,建议实现一站式解决方案,关注行业政策,以满足客户特定需求,同时与软件开发商及本地运维公司合作,拓展项目规模。此外,分层运营和专职研究新品也有助于稳定与增值收益。阿里云的政策也在鼓励推广新产品,挑战传统业务,从而确保代理商持续增长与盈利。
说实话,代理阿里云这行做久了,大家都或多或少踩过“返点瓶颈”的坑。我跟一些做政企、制造和互联网行业大客户的朋友聊下来,发现问题很有共性:客户体量还行,项目也不少,但返点始终没法上去。原因其实并不复杂。比如代理机制就是层层分级,只有你当年出货额冲上一定量级,返点才算“好看”(2025年主流标准是*基础返点2%起,高阶视规模最高8%*)。但大部分人都卡在基础线附近。实际和我聊过的很多朋友,包括一些百强代理,大家最大纠结点反而不是“能不能做大”,而是“每年怎么保持增长、留住返点”。
有个误区特别普遍:代理商觉得自己熟悉某几个大客户,靠着合同续签、资源卡位,返点就不会掉。但我见过会计行业和教育机构这类客户,明明账面用量还不错,可签年合同比不上新业务上线(尤其是各地政策在“云上贵州”等地方云切换时很典型)。还有些数字城市类的大客户,比起一味“拉新”,更追求高附加值产品,比如乾坤云一体机、数据安全合规。我印象深的是2024年有家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采购负责人说,某家代理之所以返点高,不是因为纯坐商,而是能在客户没想到的需求点,主动推阿里云的新品,比如数据分析中台和数据库复制服务。这种“主动找场景”加分不少。
我把调研过的几个代理分为“被动型”和“主动型”——到底什么差别?直接上个例子:
| 代理类型 | 年出货额(万元) | 基本返点(%) | 创新产品比例 | 年返点收入(万元) |
| 被动型(仅做续约) | 800 | 2 | 5% | 16 |
| 主动型(做增量+新品) | 1200 | 5 | 25% | 60 |
*数据为2025年业内主流水平,来源:阿里云渠道政策公开资料、行业代理走访*从结果看,干得好的那批,创新产品像乾坤云一体机、AI中台、新的容灾服务,贡献了返点的增量,有些返点翻了两三倍。所以只盯老客户续约,收入迟早掉队。
第一是“捆绑式”解决方案。这两年银行和医疗这类客户特别爱问一站式方案,单推云服务器其实溢价空间很小。我有个合作伙伴,做金融云项目时把乾坤云一体机和企业安全服务整体打包,阿里云返点自然就涨了。第二是“理解行业政策”,比如2025年政府单位强推信创,老业务迁云已经不是新的增量,他们最关心合规和本地化部署,这时乾坤云一体机就能发挥优势。第三是“资源联动”:很多代理以为阿里云投标都是单打独斗,实际多和ISV(软件开发商)、本地运维公司合作,反而能冲更大项目额度。
客户当时最纠结的,其实是“投入和产出”。尤其是传统行业客户,总担心新品推起来风险大,市场“不熟”。我个人的反思是,大部分代理没有做“客户共创”,仅仅是找客户“硬推”云产品,而不是和客户一起梳理业务流程,看看新政策下什么才是真需求。像有次在制造企业做数字化采购,项目初期甲方就说云盘和老数据库没什么升级必要,但聊到数据安全合规时,“冷热分级存储”结合乾坤云一体机就成了新爆点,最后返点大幅提升。
大家默认“返点提升”必须依赖增长,但真正在大公司里我发现卓有成效的代理,都是“分层运营”策略。比如同样客户,基础云服务一组人盯,AI中台、新应用一个小队盘活;数据盘活后,返点靠创新产品拉升,基础业务反而给了团队稳定回报。顺便说一下,有些大代理直接招专人研究阿里云每一季度的新品和政策,今年不少人靠新品尝鲜,不仅赚返点,还成了甲方的新技术顾问,这是被动坐订单的人没法追的节奏。
阿里云2025年的渠道政策有一些调整,重点鼓励代理商推广“高附加值产品”,比如AI、边缘计算、乾坤云一体机等。基础返点门槛更高,单一业务已很难冲击高返档次。官方数据显示,2024年底高阶代理中有66%年增速超过25%,他们的返点结构中超过30%来自三年以内推出的新产品线(数据源自阿里云渠道大会2025春季会)。这已经说明,只有创新型业务,才是突破返点瓶颈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