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云代理返点是云厂商为吸引服务商而设定的利润共享机制,主要分为直销返点和云服务返点,比例一般在5%至12%之间。客户在洽谈时需关注返点的计算方式及实际提现情况,通常返点比例与实际到账存在差距,原因包括品类差异和特殊商品限制。此外,返点的获取还涉及销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返点门槛。建议客户在与代理商签订合同时明确返点条款、周期及服务质量,以确保获得预期的返点收益,避免因追求高返点而影响服务质量。在选择代理时,除了返点比例外,售后服务的响应能力同样重要。
过去一年里,不管是互联网公司、制造业还是金融行业,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问我,到底阿里云做“代理返点”靠谱吗,怎么样才能拿到更高比例?说实话,这个问题以前好像没多少人关心,大家都想着云上直接自助买算了。但现在市场压力大了,IT采购预算紧张,能拿到一部分返点多好,所以企业老板和IT负责人都会反复在合同期前问——返点实在点吗?如果给高返点,是不是意味着服务缩水?我自己接触过的几个头部客户,比如广告科技公司、一家跨境电商和两家做智能制造的,都在2025年初加入了返点谈判。大家普遍纠结在两个点:返点是怎么计算的?返点钱在哪里提现?
阿里云代理返点,其实说白了,就是云厂商为提振渠道、吸引更多服务商进来,把本应给一部分利润直接共享给代理。一般情况下返点分为直销返点和云服务返点两类,常规比例在5%~12%区间浮动,根据阿里云2025年上半年行业政策,头部代理年采购额5000万以上,返点能去到12%,但中小客户在5-7%区间比较常见。以下简单举个表格,帮大家厘清返点逻辑:
| 采购额区间(元) | 返点比例 | 提现周期 |
| 100万以下 | 5% | 半年结算 |
| 100万-1000万 | 6%-8% | 季度结算 |
| 1000万以上 | 9%-12% | 季度结算 |
不得不说,客户在阿里云代理返点上,一开始很难把账算明白。我服务过一支银行IT采购团队,2025年采购乾坤云一体机、ECS和存储包时,明明合同谈下来的返点是9%,最后真正到手却只有7%左右。原因其实很简单:1)返点是分品类的,比如ECS专有云、基础云服务的返点比例不同;2)阿里云对部分“特价商品”或者“促销期”产品单独设限,有时候带了特殊优惠价,返点自动降低。此外,还有服务费、扣税等环节会分摊返点,很多时候预算内其实进不了那么多钱。所以,我一般都会很明确提醒客户,最终到手数和合同标的会有2-3个百分点的差值,这一点千万别想当然。
还有一个被不少人忽略的点,就是返点门槛。我曾经遇到一家做人工智能医疗的公司,2025年计划大规模迁移数据到阿里云,采购量很大,但是被卡在“返点需要完成指定销售任务”上。比如:阿里云要求代理需要开拓新客户,或者升级产品结构。否则,即使总采购额够了,对应品类却没有达标,最终返点拿不满。公开数据显示:2025年代理渠道新签合约要达到60%以上的增长目标,返点才能冲击更高档;否则只能停留在基础档。这里推荐问清楚代理商,“返点触发条件都有哪些?哪些品类能多拿返点?”
老客户经常问,返点钱怎么发?多久才到账?其实这几年受上游结算收紧影响,返点发放周期比以前长,大型代理反倒更谨慎了。我自己吃过亏,2023年曾经跟一家大代理合作,结果返点拖了快八个月才到位。一般来说,官方口径是季度结算完后30天内完成返点发放,但实际情况有不少变动,可能因为入账、报销周期,被拖延到半年。这时候建议签合同或者补充协议,把返点结算时间和违约条款约好。业内像华为云、腾讯云,返点结算周期差不多,阿里云最大优势是返点比例灵活,但风险也在这里——代理层级多,比直采多一道流程,信息透明度要靠沟通。
还有一种客户担心,就是返点高低和代理能给自己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对等。比如我们遇到几个制造业客户,技术团队非常依赖本地化运维。有些代理为了拿返点,使劲压合同价格,但是服务人员开支有限,项目全靠远程解决。长期来看,客户就抱怨服务质量下滑,出现宕机没人管的问题。这时候团队里普遍的共识是,不能唯返点论,还是要比较下代理的服务资源。其实市场上比较知名的大代理,比如神州数码、软通动力,他们可以谈更高返点,但服务肯定也贵一些。中小代理虽然返点灵活,但遇到项目爆发期,支持不一定能跟上。选代理,个人建议看返点比例,更要关注售后服务及时响应和方案定制能力。
经历过几次跟代理打交道,我现在都很少仅看返点数字。我的原则就是:先了解自己采购总规模,然后和代理敲实返点档位及周期,同时最好让它们写清楚哪些产品能高返点,哪些属于新签、哪些是续约,哪些资源包还有限制。返点到账周期和服务条款尽量写进补充协议。今年业内其实有不少公开资料——比如2024年阿里云合作伙伴最新政策强调“渠道返点透明、公平”,但执行上还是要靠我们不断沟通。对于有需采购乾坤云一体机、敏感行业数据库服务的客户,建议直接点问代理具体返点条件,别只看价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