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讨论了阿里云代理商的返点政策及提升合作利润的策略。针对2025年主流代理返点,基础级代理商一般在5%-15%之间,一些头部合作可以达到30%以上。客户常见的顾虑包括返点透明度、售后服务质量及政策变动频率。为了提升利润,建议企业寻找合适的产品组合、绑定年度消耗与定向激励、增加服务附加值。客户应关注与代理商的深度合作,明确返点政策,并利用阿里云的运营补贴和奖励。理性看待返点,重视综合服务能力,将成为未来成功的关键。
说到“阿里云代理返点多少”,其实很多刚接触的客户和圈内新人都会问。2025年主流渠道返点确实有浮动——比如基础级代理商普遍在5%-15%之间,如果业绩做得好或者签精品合作会到20%乃至更高。头部(比如BAT系的集成商、大型云服务公司)在一些专项合作里甚至谈下一些30%以上的返点,但类似案例比较少见。
| 代理级别 | 常规返点区间 | 备注 |
| 普通代理 | 5% - 12% | 基础云产品,无定制化服务 |
| 金牌/银牌代理 | 12% - 18% | 有年度任务,基础+部分增值服务 |
| 战略/核心代理 | 16% - 25% | 高额任务,高额返点绑定定制服务 |
当然,实际数字每年都会有小幅调整,建议还是和渠道经理或者代理商确认,有时候阿里内部拉动季度目标会出临时激励,搞个“小冲刺”返点飙到25%也是可能的。我遇到的几个大型科技公司,像数梦工场、神州数码、统信UOS,其实都有“专属返点”合同,属于不可见的内环协作,外人很难拿到一样的比例。
最常遇到返点相关的问题,往往出现在金融、互联网、电商和制造业这几个行业的客户。以2024年底服务过的一家大型制造业客户为例(就不透露名字了),他们之前从别的渠道买阿里云,后来觉得渠道返点不透明——即:代理商到底是不是给你最优返点?或者是否隐瞒返利?客户最大担心其实有三点:一是返点到底有多少空间,自己能不能争取到最大化的返点;二是返点是否会影响售后和服务、是否代理商在返点上赚得多了就躺平;三是返点规则变动太频繁,是否今年签好合同明年又能变。很多客户以为返点“越高越好”,但其实返点本质是与年度消耗和合作深度捆绑,只有长期稳定增长,高返点才有意义。最新数据显示,2025年阿里云正在逐步缩紧没有贡献业绩的通用代理返点,并激励高成长、高定制服务型代理商,主要方向是“多云”、“混合云解决方案”等领域的返点倾斜。
很多客户直接追着代理返点数,想当然地认为返点越高利润越多,但实际上,单靠返点并不能做大整体利润。经验上,我其实更看重如下几个方面:一,产品组合——单靠ECS/OSS云主机利润太薄,需要和乾坤云一体机、专有云、行业包(如金融云、政企云)去做组合,返点叠加起来的毛利更高。二,年度消耗绑定和定向激励——不少代理商会通过月度/季度返、二次返点激励或配合阿里云官方的拼单策略,帮客户做到返点“最大化”利用。三,服务附加值——比如帮助甲方申请迁移服务费/政府补贴等,甚至有些企业通过自有开发团队为客户做二开,服务费和返点结合,利润结构会更稳。2025年还有一个新现象,阿里云把智能运维、AIOps等增值产品纳入返点考核系列。之前有个互联网科技客户就是通过帮下游客户搭建AIOps运维平台,返点做到17%,服务费另收30万,总体利润远比单纯追高返点强。
跟代理圈里的人聊天,行业中的默认做法是这样:如果你作为核心客户体量大,一般都会反向要求代理商“通报返点政策”,甚至直接竞价。经验更丰富的采购负责人,有时会把好几家云厂商的返点政策摆桌面谈,要求对标。客户实际操作常见的误区有两个——本以为返点“公开透明”,其实大部分特殊返点需要代理商动用与厂商的关系和年度谈判;有的客户希望代理商把所有返点利润让出来换取项目,但一旦返点被压空,后续技术支持、资源协调反而容易出问题。公开报道显示,2025年阿里云进一步强化了对代理“年框返点”与“专项返点”以项目型为主(来源:IDC中国2025年企业云采购调查报告)。这其实倒逼代理商提升自身服务能力,单靠返点要强竞争已经不现实,要么拼行业能力、要么拼售后和定制开发能力。
我个人体会,这几年云代理返点政策越来越往“稀缺能力+综合交付服务”倾斜。不管你是甲方买家,还是乙方代理,都得充分认识到返点只是合作利润的一环。aiops、乾坤云一体机、定制化数据中台甚至行业合规解决方案,变成了返点之外更重要的利润池。建议企业客户:一,争取明确知晓自己的返点区间,并要求项目期间返点政策不变更;二,尽量和有定制能力与售后保障能力的代理商深度绑定,不要单纯以返点高低择优;三,用好阿里云总部针对于重点行业的政策,与代理一起争取运营补贴、迁移奖励等,这些往往比单一返点更值钱。
行业参考:“阿里云2025年合作伙伴激励方案”、“IDC 2025中国云代理商运营白皮书”、“CSDN企业云采购用户调研”。
实际合作模式,看清季度/年度返利节点、激励合同条款,加上持续沟通,远比只关心返点比例实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