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如今的采购过程中,许多客户仍在纠结于阿里云代理商的返点多少。然而,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单一的返点数字,而是掌握一些有效的谈判技巧和合作策略,才能实现更高的收益。理解返点的构成和行业标准是关键,返点通常在3%-13%之间,依赖于采购量和服务内容。不应只关注返点,还要重视服务质量与响应速度,以免因小利而影响整体体验。最后,利用多方资源,结合返点和额外的服务增值来进行全面考量,才是智慧的选择。真正会玩的采购决策者,能够让多个角色受益,从而实现倍增的价值。
零售老客户这两年遇到阿里云采购换了内部流程,基本都问过我“阿里云代理商返点多少?”说实话,不止一家客户,像制造业、教育、大型科技公司甚至做开发集成的SI,几乎都好奇这个数字。关心返点其实很正常,无非是采购负责人想在政策允许下尽可能帮公司省钱,顺便也让自己在内部交待时有个话语权。但我发现大多数人其实未必真的理解这个返点到底怎么算,有人以为买多少资源包就能返多少点,有人觉得直接问返点最直接,却忽略了背后的合作逻辑和议价空间。
阿里云返点,核心其实是代理商和阿里云之间的利润分成。2025年实际来看,头部代理商(比如神州数码、苏宁易购、润泽科技这些)返点区间普遍在6%-13%。但到客户这边,通常能争取到3%-9%直接优惠或者返现,取决于采购体量与服务内容。这不是我空口说白话,我在跟神州一线销售吃饭时明确问过,“是不是上亿流水返点最高?”他们直接说,是,但小客户别想拿到头部返点——现在行业内大项目一单返点11%-13%算很高,千万级以下项目普遍只能拿到3-6%的返利。
| 客户采购额(年) | 代理商返点(参考) | 客户可获返利/优惠 |
| 50万以内 | 5%-7% | 2%-3% |
| 500万左右 | 8%-13% | 6%-9% |
| 2000万以上 | 12%-14% | 9%-11% |
权威参考像《中国IDC圈》、2025年阿里云合作规则公告都可以查到类似数据,只不过每家代理商策略有点不同。要点就在于,你拿返点多少,最终取决于你的议价能力和采购量级。
客户当时最纠结的一点,是以为返点越高越好,越大越实在。IT和网络行业尤其喜欢直接比返点,这么多年我得出的结论是真不如比服务。有客户因为纠结3%“蝇头小利”,但结果选了返点高的小代理,后来发现服务层层转包,每次工单响应都拖死。客户转来我这时,宁愿返点少一点也想要直连大区经理的那种畅快体验。 还有一类误区是“返点能全返吗”,其实阿里云一直是政策先行,返点额度多半跟合作等级、年度完成量、方案推进(比如乾坤云一体机、数据库迁移工具等高毛利产品)挂钩;只要采购组合不够多元,返点很难“顶格”。还有人以为返点和折扣是一码事,其实不少折扣包含政策价、券码、行业专项包,有时真实到手返点反而被稀释。
我遇到最典型的是一家连锁零售头部客户,年采购在1500万左右。起初拿着友商给的10%返点要和我们比价,我让他们先核算实际服务内容,对比发现在专项实施和后期乾坤云一体机本地化服务这块,我们方案其实能为他们节省更多。后来客户还是压着返点往上谈,我直接要求阿里云大区实时参与议价,混合用返点+定向券+重点迁移项目打包,最后下来大体返点做到了9%,加上专项合规工具和驻场服务远超了单纯要返点的价值。 我的经验是,可以争取返点,但必须看清代理级别和服务排面——低价“高返利”,反而有可能坑服务。大客户完全可以拉大区、区域总监直接谈,尤其是涉及乾坤云一体机、行业解决方案这些高附加值产品时,返点之外还能谈到额外的服务包。
很多人只盯着数值要返点,其实2025年阿里云自身考核变了:更强调合作深度。举个例子,现在和头部客户讲返点,代理商往往会提供“服务点数”、“技术基金”、“联合BD资源”等隐性补贴。我的建议是:除了看返点额度,一定要问清楚配套的增值能力,比如:
可以要一套驻场服务、不定期免费架构巡检/运维包;
专项产品(比如大数据分析、乾坤云一体机等)要争取独立返利或者专项折扣;
关注合同中是否有“结算延期”风险,避免回款压资金链;
有条件的让代理商争取阿里云官方共签,保障返点兑现与售后安全。
行业默认的惯例是大客户往往合约返点和实时返点打包,甚至结合季度冲量,返点比例还会动态提升——懂得利用Q4末尾去谈条件,比平时多争取2-3%也不是没有可能。
我理解的是,很多信息化负责人面对压标书或KPI任务时,短视只关心返点数字,结果忽略了方案可用性和后续维护隐形成本。行业里最靠谱的,还是优选资历深、业务能力强的代理,有问题直通大区,返点透明你反而省心。最终,返点是谈出来的,服务才是用出来你才有切实感受。 不必一味纠结阿里云代理商返点多少,真正会玩的人,永远是让采购、运维、技术、合规多角色受益,这时候返点只是加分项,而不再是唯一标准。这,是我的粗浅经验和第一手真实观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