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云存储收费标准及详细费用说明

阿里云存储收费标准及详细费用说明

阿里云存储的收费标准主要包括存储量、请求次数和数据下行流量。标准型存储在华东1区的费用为0.125元/GB/月,低频型为0.075元/GB/月,归档型为0.015元/GB/月,冷归档为0.012元/GB/月。常见的隐性费用如GET请求(0.2元/万次)和下行流量(0.85元/GB),往往占据客户的支出大头。客户常误解存储费用,忽略访问和流量的成本,导致预算超支。因此,建议客户先实行按量计费,了解各项费用,再选择合适的计费模式。此外,大公司通过冷热分层管理、优化流量等策略来控制云存储成本。精细化管理是使用阿里云存储的关键。

一、阿里云存储计费模式与收费标准的真实体验

阿里云存储的计费标准,说实话,刚接触云服务时,我也踩过不少坑。主流对象存储 OSS 的费用分为存储量、请求次数、数据下行流量三大块。此外还有归档存储、冷存储这些分级,费用也各异。比如标准存储在华东 1 区,2025 年价格是 0.125 元/GB/月(标准型),归档型降到 0.015 元/GB/月。冷归档就更低,才 0.012 元/GB/月(价格是官方文档和2025年报价里公开的)。

类型存储单价(元/GB/月)适用场景
标准型0.125频繁访问
低频型0.075偶尔访问
归档型0.015偶尔查询,海量冷数据
冷归档0.012极少恢复的数据

很多客户一上来只看到基础存储费用,但真正花钱的往往是“请求次数”和“下行流量”。比如万次 GET 请求 2025 年还是 0.2 元,数据下行到公网目前是 0.85 元/GB,非阿里云内网也算下行。实际用下来,特别是直播、电商图片等大批量外网下载的用户,“下行”费用能占总账单 40-50%。

二、常见的客户困惑与实际案例

我接触的互联网医疗行业,有个典型的大型连锁机构客户,最初他们只预算了每月 2TB 的存储实例费用。实际迁移到阿里云方案后才发现,他们每天调用历史影像、病历照片高达几十万次,光 GET 请求就上万块一个月。再加上员工远程下载报告文件,流量费用不可控。客户当时最纠结的是:以为云盘和普通网盘差不多,按存储买,剩下不收费。所以很快我帮他们梳理出来 OSS 各项明细,甚至单做存储生命周期冷热分层管理,比如影像归档、报告提前七天转到冷归档,大大压低了费用。

不少客户还会误以为冷归档比归档型划算,但实际归档恢复时会有恢复费用——这个阿里云按 0.11 元/GB 收费,而且不能秒级取回。企业视频监控客户对此特别敏感,有一些业务是“只用一次、极少恢复”,冷归档很适合。但招投标场景、公检法、医疗机构,偶尔查档案要秒级响应,就不能选冷归档了。这里我建议多和官方架构师沟通,合理分配存储类型。

三、大公司是怎么控制云存储成本的?

大公司比如 OPPO、小红书、途虎养车等,公开场合有分享过他们存储成本精细化的策略。他们并不依赖单一存储类型,而是复用“冷热分层”+“跨区域冗余”。比如标准/低频型搭配生命周期管理,定期自动迁移冷数据。同时他们也极其重视流量费用,比如 CDN 和 OSS 下载配合,内网通道优先。还有一种通用的省钱招数:包年包月比按量计费低三四成,建议有长期需求的客户尽量包周期。

产品计费项价格(2025年)实用建议
OSS标准存储0.125 元/GB/月高频访问
OSS下行流量0.85 元/GB用 CDN 优化
OSSPUT/GET 请求0.08/0.20 元/万次合并批量请求

行业里对数据安全也有默认规范,像公安、医疗等行业,国内不少客户会搭配“乾坤云一体机”模式,这样可以合规本地备份,既满足等保,也规避公有云流量费失控。不过硬件一体机初期投入大,后期物理扩容受限,不适合强弹性业务。

四、我的反思与经验教训

回头看,很多企业上云第一年花冤枉钱,根本不是基础存储费,而是“没算清楚访问和带宽”。还有人混用公有云和传统自建存储,结果账目更复杂。我的建议一直是先走一两个月按量计费,把各项明细拆清楚,然后再切换包年包月(经常能比客户拍脑袋估的少三分之一)。

对于阿里云存储收费标准,大部分行业默认会先用标准型做前置落地,冷归档和归档型做历史数据,配合生命周期自动转移。其实 OSS 控制台账单分析做得蛮细,导出账单一看,什么费用高一目了然。最新数据和计费方式可以查阿里云官网的 2025 年文档,也可以让客户多和云官方的售后经理定期对账,毕竟业务量大了每个月省万把块都不稀奇。

总的来说,阿里云存储“看起来没什么”,但真要用好,精细化控制细节才是关键。普通企业预算有限时一定要事先摸清楚“按什么计费”,别被明显便宜的单价误导,实用才是关键。

×
微信扫码 立即咨询
微信二维码
咨询电话
400-930-9830
客户经理
18588738241
企业邮箱
info@invcloud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