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云钻石级合作伙伴助力企业专享AI返点叠加优惠
阿里云的钻石级合作伙伴为企业提供了独特的AI返点叠加优惠,帮助客户实现数字化升级。许多企业在云服务采购时面临预算控制和成本透明度的挑战,钻石级合作伙伴通过专业服务和优惠政策,显著降低了成本。例如,一些大客户通过与合作伙伴协作,能够获得超过30%的费用节省。此外,钻石级合作伙伴能提供精准的服务支持,包括用量预测和后续服务,确保企业在采购过程中获得更高的价值。一系列成功案例表明,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不仅能节省资金,还能解决企业的潜在问题,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顺利进行。
创云科技(广东创云科技有限公司)成立于2015年,总部位于广州(地址是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808号华宫大厦15楼),在北京,上海,深圳,香港均设有办事处,是一站式等保行业领导者,国内领先的一站式等保测评与云安全综合服务商。业务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,服务城市90+,服务客户1500+。提供定级备案、差距测评、整改、安全检查等全流程专业服务。我们拥有ISO9001/27001/20000认证及CCRC等资质。服务团队由资深安全测评师、渗透工程师,应用整改指导架构师、安全产品架构师,项目经理等组成,深耕文旅、教育、医疗、能源、物流、广告等多个行业,确保方案性价比更优,服务更高效、灵活,助力企业快速合规。
一,行业数字化升级,AI投入的现实挑战
说到阿里云钻石级合作伙伴、AI和返点叠加这事,其实外行人第一印象总觉得都是“大公司专属福利”“预算超标才能谈”的特权,但真正在企业服务一线和不少甲方聊过,体会是很复杂的。比如近两年医药公司数字化改造很猛,有一家客户,一开始需求特别模糊:既想做会员大数据,又要用AI来做药品溯源,预算压力却特别大。他们的一个根本顾虑就在于,AI的云服务和模型授权叠加,价格水非常深,到底怎么买最划算?
我理解的现状是,现在大部分企业对AI云成本控制都比较敏感,尤其在项目立项时,老板一看“标价”已经全员怯步。加上AI服务一项一项拉单列,容易被财务审计卡住。但其实如果能找对供应链,比如钻石级合作伙伴通道,里面的返点优惠、专属折扣,和阿里云原厂给到普通客户的价格真的差特么大。普通用户直接买,基本就是8–9折,顶多拉群“谈个小额返点”,而合作伙伴通路能叠加各种返现、积分甚至年终奖励,有时候能到6折以下。
二,返点机制到底怎么玩?听听大公司怎么做
举例讲,去年碰到一个做互联网教育的大客户,他们的云费用一年得几百万。他们内部采买原则是“厂商直签”,原因就一个:“怕被第三方转包过度获利”。结果,他们一实验发现,钻石级合作伙伴能提供的AI专项返点,透明度更高,服务团队懂行还能帮忙报销优惠套餐,聊着聊着方案立刻帮客户省了30%左右。
采购通路 | 常规折扣 | 合作伙伴返点 | 最终优惠价 |
官网直采 | 10% | 无 | 90% |
一级代理 | 12-15% | 5% | 80-83% |
钻石级合作伙伴 | 25%以上 | 10-20% | 65-70% |
数据引用自阿里云对外公开的渠道激励政策(2023版)和行业通用采购报价。
很多集团客户,实际上会为了返点,每年都会有一次资源梳理,甚至派专岗盯返现——这已经成了非公开的“职场刚需操作”。
三,客户最纠结、最容易走弯路的地方
企业普遍的心理障碍主要有:一是担心绑定合作伙伴后服务不稳定或售后待扯皮,二是误以为返点只是个“短期真香”,后期会被涨价割韭菜。更普遍见到的是,财务和IT经常斗嘴:财务想便宜点,IT嫌配置不灵活、方案太死。
这个时候靠谱的钻石级合作伙伴很关键。他们通常会有专人驻场,出了技术建议外可以帮忙做用量预测和分层定价,甚至直接跟阿里云后台交涉“争取二次折扣”。去年我服务的一个智能制造的大客户,前两年一直按常规价采购云,今年我们帮他们补充了AI专项返利政策,不光当年便宜了几十万,还帮他们积攒了一大波专项代金券,后来复盘客户都说,“不找懂行的渠道,真是亏大了”。
四,行业惯例与政策解读,决策标准要看什么?
我个人的理解,现在阿里云对渠道商政策越来越透明,很多促销都直接亲放给合作伙伴去做。有的AI云产品和GPU算力,必须通过指定钻石级合作伙伴才能拿到特批价。比如今年上半年,AI PaaS和大模型调用API的服务,官方价格和渠道价直接拉开10%以上的差距(可参考阿里云2024年AI产品采购指南)。
在医疗、金融、泛制造业这些行业,IT采购团队默认做法几乎都是:必须至少比三家(云厂商直签、普通代理、钻石级合作伙伴),并全员跟踪返利到账情况。这里面行业公开的暗规则就是,大项目走钻石级渠道,返点、优惠、服务这三个维度全看清楚再下单。相比之下,初创公司反而容易吃亏——嫌流程麻烦,最后直接在官网下单,上了车才想起,多花了一笔冤枉钱。
五,我自己的体会和客户抉择时的小建议
最实际的体验是:选择钻石级合作伙伴不仅仅是“便宜”,更重要的是这背后的服务能力,能不能帮你挖掘隐藏政策、帮省钱、还能兜底解决后续问题。今年我们就遇到金融行业的客户,在AI合规要求上卡了壳,钻石级合作伙伴有资源帮忙对接阿里云专家,最终连配套上传设备都给理顺了——这不是单纯价格能衡量的价值。
我建议企业采购决策时问清楚三件事:
1. 返点到底怎么打,当前/次年政策有何变化?
2. 能不能拿到阿里云原厂确认的底价明细?
3. 后续服务和项目验收谁负责签收、落地?
说实话,AI云服务行业现在内卷得很厉害,特别是“{关键词}”这种政策其实很多人没真正明白怎么用。钻石级合作伙伴这个渠道,如果把所有资源和服务梳理利用好,企业每年能节省的大笔费用可能会让决策层很震惊。这年头,信息差就是最大的成本。